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恢复漯河"正月十九会", 同意吗?

阅读提示

"大河漯"微信公众号整理元宵节后,雪藏花灯,大多数地方的春节,也就闹庆完了。但上溯10年前乃至100多年来,漯河却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正月十九会”。

十年前,每逢正月十五,市政府要举办大型焰火晚会;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九,要组织举办大型灯展,吸引着漯河市区及许昌、周口、驻马店、平顶山等周边数十万人前往观瞻;舞龙、耍狮、高跷、旱船、戏曲、杂技等民间艺术展演,要到正月十九才怏怏而止......

近年来,反奢腐风日紧特别是疫情影响下,政府部门不敢出面组织了;焰火晚会、民间艺术大赛等也消散或萎缩了。今年,市区多家景点零零碎碎还搞了些猜灯谜、花灯展。但“没比较就没伤害”,与早些年的那个热闹劲儿差了“十万八千里”.....深植数代漯河人骨髓的“正月十九会”——这一独特的漯河文化血脉,还可以赓续延传、重振雄风吗?

■溯源:“河上街”的“牛马大会”

1911年,郾城县漯湾河镇第一家牛行“天顺长”成立,牛骡马交易生意日扩商户激增。虽受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波动,但至解放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的牲畜市场。新中国成立后,漯河市为全国农业调剂交流了几百万头牛驴骡马,市场遍及各省市。

据《漯河市志》记载,1912年左右,漯河湾镇河上街连片商业市区已初具雏形,但尚不及隔沙河相望的郾城县城繁华。元宵节时,四乡赶会者多往郾城县城玩耍,在河上街闹元宵者甚少。因而河上街商会将元宵节的欢娱活动,改期为正月十七、十八、十九三天,从而形成漯河特有的“正月十九会”。

由于漯河湾镇(后改名漯河镇,1948年升格为与郾城县平级的漯河市,1986年升格为管辖郾城等县区的省辖市)地处平汉路(京广线)有火车站、水旱码头和陆航运输要道,加上日益繁荣牲畜交易市场牛行街,“秧歌旱船焰火红…正月十九闹花灯”风俗长盛不衰。

■演变:虽有波动但赓续了百年

后来,随着漯河工商业的发展,“正月十九会”闹元宵的盛况与年俱增,远远超过郾城县城的元宵节。每逢会期,赶会的人摩肩接踵,数以十万计。还有著名的骡马大会,戏台连片,玩杂技的、变魔术的、卖小吃的,人山人海,盛况空前,热闹劲绝不亚于今日的的食博会。

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机械化代替了人劳牛耕、外出打工族日多,牛行街较往日萧条,特别是进入90年代初,牲畜市场在市区彻底消除。这阶段,“正月十九会”的盛况也有所波动,但正月十九会年年都在举办。

漯河市成为“内陆特区”后,市政府届时责成文化、公安等部门精心组织,或举办民间文艺会演,或举办灯展,盛况超前。再加上双汇集团和中原食品节(现国际食博会)的日盛,正月十五市政府要举办大型焰火晚会、灯展活动。

每年都吸引着周边地市数十万人前来观展。龙舞、狮子、高跷、旱船等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表演大赛,往往要在正月十九才结束,不少景区的固定灯展甚至到正月二十才戛然而止。

■试问:“重振庙会”您愿意吗?

闹元宵,是一件盛大的事情,中国历代文人墨客,留下众多令人神往的赞歌,对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和谐和经济发展十分重要。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才延续千年。

西风渐进下,外来节日日盛,中国传统节日逐渐被淡化,很多民俗文化形式和活动不断的減少甚至消失,年轻人参与的热情逐渐下降。漯河“正月十九会“是老漯河人的一个精神寄托。记者了解到,在漯河市一些农村、乡镇,仍然保留着“正月十九会”的习俗,在那里仍能寻到“十九会”的影子。

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越来越被看重的当下,漯河市“正月十九会”,这一深入数代人骨髓的漯河文化血脉的“百年老店”,是看着她继续垮台消失?还是顺民意、重拾起、进而重振雄风呢?

欢迎漯河市民

留言或投票指指点点

小测试 小投票

一城漯河,

两河交汇,

三区环抱,

四通八达,

舞阳临颍,

六畜兴旺,

七十二行,

八面来风,

九千年史,

十分宜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