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河图洛书之谜

河图洛书是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是中华先民对人类文明的杰出贡献。《易·系辞传》云:“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洛地区是河图洛书的发祥地,也是周易八卦的故乡。我们今天看到的用圆圈和黑点组成的河图洛书,据说是五代道士陈抟传出来的,后来被南宋大儒朱熹列于《周易本义》的卷首,从此便家传户诵,流传开来。但是,这两张图既没有文字说明,也没有传承关系,便使人们疑窦丛生。它的起源、真伪、内涵、演变及其与周易八卦的关系等问题,遂成为宋代以来学术界争讼纷纭的重大课题,被称为华夏文明史上的千古之谜。因此,人们常把河图洛书视为天书。

《周易本义》卷首所列的河图洛书图如下:

河  图 洛  书

朱熹在图下注解说:

《系辞传》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又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此河图之数也。洛书盖取龟象,故其数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

人们看了这些注解,对河图洛书的起源、真伪、内涵诸问题,仍然是迷惑不解。

这是因为河图洛书自古就被蒙上了神秘的色彩。扬雄《核灵赋》云:“大《易》之始,河序龙马,洛贡龟书”。《汉书·五行志》说:“刘歆以为虑戏氏继天而王,受河图,则而画之,八卦是也。禹治洪水,赐洛书,法而陈之,《洪范》是也。”相传,距今七、八千年的伏羲时代,有个马头龙身的神物从黄河里跃出,它身上的旋毛变成一块玉版献给伏羲,玉版上的数字“一六居下,二七居上,三八居左,四九居右,五十居中”,这就是河图。伏羲依照河图仰观天象,俯察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而画出八卦。今孟津老城西北位于黄河岸边的负图寺(亦名伏羲庙),据说就是当年龙马负图的地方。到大禹治水时,有个神龟从洛河里爬出,背上的数字排列成“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为肩,六八为足,五居中央”的图形,这就是洛书。大禹依照洛书制定出治理天下的九章大法,后成为《尚书》中的《洪范篇》。今洛宁县洛河岸边的西长水村旁有“洛出书处”古碑两通,相传这里就是当年“神龟贡书”的地方。

当我们撩开蒙在河图洛书头上的神秘面纱,就可发现它并非天书,也不是陈抟伪造出来的,而是华夏文明史上渊源有自的两部杰作。它不但在《尚书·顾命》和《洪范篇》中有明确记录,就连从不言怪力乱神的孔子也曾发出“河不出图,洛不出书,吾已矣夫”(《史记·孔子世家》)的感叹!它更得到现代考古学的有力证明:建国后在陕西华县元君庙仰韶墓地出土距今六千年左右的陶器上,有用锥刺成55个小圆圈组成的三角形图(《元君庙仰韶墓地》图版十六),与清胡煦《周易函书约存》所载《河洛未分未变之三角图》及李光地《启蒙附论》中的《点数应河图十位图》都极为相似,这可能就是原始的河图。1987年安徽含山陵家滩大汶口文化墓葬出土距今五千年的长方形玉版上,刻有象征北辰、四维、八方、八节、八卦和天圆地方的图案,玉版四周分别钻有四、五、九、五个小圆孔。这与《易纬·乾凿度》所说“太一下行八卦之宫,每四乃还中央”的洛书数理相合,因而玉版上的图案和圆孔,当是原始洛书和八卦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这块玉版出土时,挟在玉龟的背甲和腹甲之间(《文物》1989·4),这与“神龟贡书”的传说恰相吻合。而这些玉版和玉龟的年代比大禹还要早一千年,由此可见河图洛书产生的年代是多么久远。更为重要的是,1977年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墓出土的大乙九宫占盘上所刻的数字和文字内容,与洛书九宫图和《灵枢经·九宫八风篇》所载完全相同(《文物》1978·8)。它不但证明今传洛书图并非陈抟伪作,而且说明这种洛书图早在战国时已经流行。

河图洛书是以天地之数的奇妙组合来涵盖天人合一思想的宇宙图式。图中数字的结构和方位,是按照阴阳五行的生消原理配置的。河图之数的思想内涵,在《管子·幼官》、《礼记·月令》、《吕氏春秋·十二纪》、《素问经·金匮真言论》和《太玄经·玄图》等先秦两汉的文献中均有记载。它把天上的五帝(太皞、炎帝、黄帝、少皞、颛顼)、五星(岁星、荧惑、镇星、太白、辰星)、五气(风、热、湿、燥、寒)、五色(苍、赤、黄、白、黑)、五季(春、夏、长夏、秋、冬),地上的五行(木、火、土、金、水)、五畜(鸡、羊、牛、马、彘)、五谷(麦、黍、稷、稻、豆)、五果(李、杏、枣、桃、栗)、五虫(毛,羽、倮、介、鳞)、五音(角、徵、宫、商、羽)、五味(酸、苦、甘、辛、咸)和人体的五脏(肝、心、脾、肺、肾)、五体(筋、脉、肉、皮、骨)、五窍(目、舌、口、鼻、耳)等都涵盖其间,反映的是以太阳为中心的五星体系,侧重于自然天道。洛书之数的思想内涵,除人们熟知的代表《洪范篇》所讲的五行、五事、八政、五纪、皇极、三德、稽疑、庶徵、五福六极这九章大法外,还把天上的二十八宿,八节(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地上的八方(北、东北、东、东南、南、西南、西、西北)、八物(马、牛、龙、鸡、豕、雉、狗、羊),人身的八体(首、腹、足、股、耳、目、手、口)以及八卦(乾、坤、震、巽、坎、离、艮、兑)等都涵盖其间,反映的是以北辰为中心的二十八宿体系,侧重于社会人事。河图洛书通过十个自然数字的奇妙组合,把天文、地理和人事之间的万事万物有机地联系起来,是原始先民朴素的天人合一观念的深刻反映。

河图洛书之所以能把天文、地理和人事间的万事万物都涵盖其间,是与原始先民的术数崇拜分不开的。《老子》第四十二章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指宇宙的本体,“一”指宇宙间混沌未开的元气,“二”指由元气分化而成的阴、阳二气,“三”是指由阴、阳二气交合变化而成的万事万物,这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观。《易·系辞传》云:“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太极”与“一”的含义相同,指宇宙间阴、阳未分的混沌状态。“两仪”指由混沌的元气分化为阴、阳二气,阳气清轻,上升为天,阴气混浊,凝结为地,天地生成,是为“两仪”。“四象”指由阴、阳演化而成的春、夏、秋、冬四时。“八卦”指由四时分化而成的冬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八个季节。因为我国先民认为一年八个季节中气候的变化是由从八个不同方向吹来的风反映的,《史记·太史公自序》张宴注:“八位,八卦之位也。”《淮南子·天文训》高诱注:“八风,八卦之风也。”所以在古人的观念中,八节、八风、八方和八卦的含义都是相通的。这就是我们认为八卦起源于天文历法的重要原因。这是《系辞传》的宇宙生成观,它是受老子哲学思想影响而产生的。值得注意的是,与老子同时代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格拉斯(约公元前580—500年),也提出数是万物本原的著名哲学思想。他认为“1”是构成万物的基本原素,1形成点,2形成线,3形成面,4形成体,体就形成万物(《简明西方哲学手册》9页)。老子和毕达格拉斯是古代东西方两位著名的哲学家,他们虽处于同一个时代,但相距遥远,不可能串连讨论,然而却都提出了数是万物本原的理论,这绝不是偶然的巧合。法国学者列维一布留尔在《原始思维》一书中通过大量的民俗学资料告诉我们,原始先民没有抽象的数字概念,凡数都是指具体事物而言的。他们认为数字不是抽象的、机械的,而是有生命的、运动的事物。这样,河图洛书图中的数字,按照阴阳五行生消原理的有机组合,由十个奇偶数字的对立统一,巧妙地把天与地、阴与阳这个宇宙整体的对立统一涵盖其间。它就把抽象的数字与宇宙万物的变化紧密地结合起来,把数的运动与宇宙万物的运动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河图洛书的阴阳平衡图式,就成为宇宙间各种事物变化的象征。

河图洛书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是东方哲学的精髓,因而对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等,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河图洛书起源于天文历法,河图由十月太阳历演变而来,洛书受十二月阴阳历的影响。伏羲依河洛而画八卦,文王依八卦而演《周易》,遂使河洛八卦成为华夏文明的源头活水。洛书图纵、横、斜每条直线上的三数之和皆等于十五,这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魔方,在人类科技史上至今仍被世人赞颂不绝。特别是易卦的阳爻称九、阴爻称六,九六之和正好是十五。《易纬·乾凿度》云:“易一阴一阳合而十五之谓道。”致使洛书十五之数更令人们着魔,成为我国古代都城制度的规划模式。例如,洛阳东周王城南北七里、东西八里,汉魏洛阳城南北九里、东西六里,它们的长宽之和皆为十五。西汉长安城和隋唐洛阳城都是“经纬各长十五里”的方形结构。北魏洛阳城、隋唐长安城的南北长皆为十五里。这是历代统治者为了达到国泰民安、社稷昌盛之目的,以河洛数理作为都城制度的规范,取其法天则地、阴阳调和、吉祥亨通之义的结果。值得提出的是,河图洛书所反映的天人合一思想,与西方的神人合一思想有着本质的区别。这里的“天”不是神,而是指大自然讲的。它强调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个家族,应和自然界中的山川、草木、鸟兽等协调相处融汇一体,只有这样人类社会才能繁荣昌盛。这在世界范围内的自然生态失去平衡,人类只有保护自然环境,才能拯救自己的今天,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河图洛书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教授曾经指出:洛书图“可能作为我们”地球文明“和另一个星球交流的媒介”(《文物》1978.1)。由此可见河图洛书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价值。我们相信,随着我国易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彻底破译河图洛书之谜的日子,已经为期不远了。  (作者:蔡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