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周易的产生和发展变化和蕴含的哲学思想

一、产生和发展变化

混沌初开,乾坤始见。 清者上升为天,浊者下沉为地。 那时节是无极世界,无极生有极,有极生四仪,四仪出八卦。 “乾三连,坤六断,震仰盂,艮覆碗,离中虚,坎中满,兑上缺,巽下断。” 这里边有乾、坤、震、艮、离、坎、兑、巽。分别对应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巽为风,坎为水,离为火,艮为山,兑为泽。以之推衍,乾又可以作为君、宗、门、首、德等;坤又可以作为臣、城邑、田、宅、陆等;震又可为主、坦道、蕃、左;巽又可为女、风俗、床;坎为江河、大川、渊、井、寒泉;离为户、牢狱、灶;艮为石、庙、宫室、穴;兑为妹、右、西等。 三皇治世、五帝为君,才有夏传子,家天下。 夏桀王,暴虐昏庸,才引出来汤武伐夏,建立了商。 商纣王这个人实在是荒淫无道,一不该将妲己封入宫院,二不该修露台放花民前,三不该造柴盆文武遭难,四不该杀姜后太子鸣怨, 五不该将杨任剜去双眼,六不该比干丞相挖去心肝,七不该摘星楼上摆妖宴,八不该炮烙梅伯化灰烟,九成王黄飞虎被逼造了反, 姜子牙奉师命下了昆仑山,渭水河边垂钩钓,周文王郊外去访贤,连拉了八百单八步,到后来扶保大周江山八百单八年。侃着侃着怎么感觉有种说《封神榜》的感觉一样。其实还真跟有些牵连。说道《周易》首先想到的是文王八卦,或者是街头巷尾算命的地摊,其实那不是《周易》也不是真正的文王八卦,只是一些哄人的把戏,要是真的算的准,为什么城管过来掀摊子的时候,怎么没有算出来呢。

闲话少说,书归正传,既然讲到《周易》就要说说这事怎么一本书。《周易》:并非《易经》,由《易经》和《易传》组成。周易一书,并非仅仅为占卜之书,乃是借占卜学修身。而《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是古代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含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那么周易是如何产生的?此处应该首先提到是我们的创世神,三皇之一、华夏民族人文的先祖,最最牛掰的人--伏羲,距离我们的时间有些远,有想了解的可以回家问问家里的老人或者上网自己打听,此处不多说明。另外一个就是周文王了,就是开头说的那一套了。周文王身份证上的名字叫做姬昌(前1152年―前1056年),姬姓,名昌,周太王之孙,季历之子,周朝奠基者,岐周(今陕西岐山)人。在位50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代明君。《史记》记载“文王拘而演周易”,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城北约4公里处的羑(yǒu)里城,是世界遗存最早的国家监狱,也是风靡全球的周易文化发祥地。周文王(姬昌)根据《河图》、《洛书》演绎并加以总结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后来在春秋时期,孔子修易,孔子的弟子继承了孔子对周易的发现,著了《易传》。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时候,李斯将其列为医术占卜书而幸免于难。直至北宋欧阳修撰《易童子问》,认为《易传》七种之间有互相抵牾之处,并非孔子一人所作。至于后世,疑古之风渐起,清代姚际恒所著《易传通论》与康有为《新学伪经考》都认为《易传》并非出自孔子之手。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钱玄同先生、冯友兰先生、顾颉刚先生、高亨先生、郭沫若先生等著名学者皆认为《易传》非孔子所作,顾颉刚先生则将《易传》成书年代推断为战国末期至西汉早期,唯有金景芳先生坚持认为《易传》乃孔子所作。

二、蕴含的哲学思想

“易”,日月为易,阴阳(交替)也,是由日月二字组成,易是指易经里"易"的含义有三个,"变易"宇宙万物,时刻变化,人事也是如此,"简易"简明易辫,"不易"规律本身是相对不变的,是可以感知的,说明事物运动规律的相对静止状态和相对稳定性。《易经》讲的是变化的学说,世界万事万物,生老病死,没有一样东西是不变的。在时、空当中,没有一人、没有一物、没有一状态、没有一精神思想是不变的,是一定要变的。我们中国文化中的《易经》,是讲原则,宇宙中的万事万物,没有不变的,非变不可,这是原则。譬如我们从座位上站起来,从站起来的时候,已经在变了,接下来的情况又不同了。时间不同,环境不同,情感亦不同,精神亦不同,万事万物,随时随地,都在变中,非变不可,没有不变的事物。这也就是《易经》中变易的道理。所以《易经》就是关于变化的学说,它的经典思想是: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演绎万物。以最简单的方式来认识世界万物。《易经》中乾卦说明了事物由浅到深的发展过程。初九爻:“潜龙勿用”,潜在水里的龙自然是未成气候。“飞龙在天”才是事物发展的成熟时机。如果过于狂妄自大,必乐极生悲,正是“亢龙有悔”。中许多看似浅显,但内涵十分丰富与深刻的哲学道理。

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是《周易》之正道,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经久不衰的精神。细读这两句话,会发现这其中有可贵的涵义存在。如今,中华民族的子孙仍用“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规勉着自己,鞭策着自己。由此可见,《周易》中的哲学精神对人本身的教化作用之大。哲学是一种世界观,是看待世界的一种观点,任何一事物都有稳定不变的状态,但不是永远如此,在它绝对运动中存在着相对静止,相对静止中存在着绝对运动,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不舍静,静中含动。“一切皆流”、“我们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等著名辩证法思想阐释的也是“易”的道理。在各种矛盾中,又存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矛盾无处不有、无时不在,而且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这就是“太极”的思想,太极图中的阴阳鱼,阴鱼的眼睛是白的,阳鱼的眼睛是黑的道理。这些是《周易》中所蕴含的最基本道理,告诉我们,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在变化的,所有的事物都有两面性,其中,有阴有阳,阳中有阴,阴中又有阳,相互排斥,又相互包涵、交融。所以,易经也是一种哲学,它是一种古朴的哲学思想。《周易》蕴涵着关于宇宙人生的大道理。

孔子说:“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然后力行”作为一部古老的经典著作,它早于老子、孔子而成书,成为老子、孔子哲学思想的源头活水。 孔子及后世对《易经》的解读与诠释颇具创造性,《易传》在形式上继承了《易经》卜筮结构框架,内容上摒弃了宗教巫术,从而使《周易》成为一部思想深刻、体系完整的哲学论著。其思想内容大致有三:一是吸取了《易经》中所蕴含的阴阳观念以及道家、阴阳家的阴阳学说,确立了“阴”、“阳”为《周易》最高哲学范畴,“一阴一阳之为道”为《周易》最高哲学命题;二是关注春秋以来争辩激烈的“天人关系”,提出了一套关于自然与社会普遍规律的天地人三才之道的完整哲学思想体系,从而使《周易》成为“天人之学”;三是继承光大了《易经》中的辩证思想,扬弃了老子辩证法学说,建构了一个颇为完整的辩证法体系。应当说,《易传》所确立的全新的阴阳学说、天人之学及变易理论,一直成为其后两千多年中国哲学和文化史上永久的话题及核心思想。

最后,易学对中国哲学和文化的发展影响至深。自周初至春秋战国,《周易》即被视为重要典籍。在汉武帝“独尊儒术”之后的两千多年封建社会,《周易》始终作为“众经之首”而受到尊崇。人们对《周易》的研究蔚然成风,千百年来,易家辈出,学派林立,著述浩瀚,学说繁多,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易学。自先秦开始,无论是儒、道、释抑或其他学派,无论是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学还是宋明理学等,历代哲学家、经学家及思想家大多精通易学,都程度不同地受到易学的滋养。尤其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哲学家,更是直接通过对《周易》的创造性诠释,来阐发其哲学观、人生观、政治观及伦理观等。总之,易学对中国文化的核心——中国哲学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