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百家姓》姓氏探源之—毛姓

一、毛姓氏起源

毛[毛,读音作máo(ㄇㄠˊ)]

第一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武王母弟毛叔郑的封地毛国,属于以国名为姓。

毛氏,本姓姬,是黄帝后裔,周武王母弟毛叔郑之后。

毛叔郑于西周初年受封于毛国,本居钜鹿(今河北地区)。一说毛国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后避难于河南荥阳。从以上资料可知毛氏源于周王族,后代以国为姓。

第二个渊源:源于姬姓,出自周文王姬昌之子伯聃(一作明)的封地毛邑,属于以居邑名为氏。

周文王姬昌的儿子伯聃(一作明),受封于毛邑(今河南宜阳一带),爵位为伯,故世称伯聃(伯明),以封邑取名毛伯聃,在周王室任司空之职,负责土木工程建筑事务,为周成王六卿之一。他的后世子孙以其封地命姓,遂成毛氏。通志·氏族略载:毛氏“周文王之子毛伯明之所封,世为周卿士,食采于毛,子孙因以为氏”。

第三个渊源:源于改姓,属于帝王赐姓为氏。

帝王赐姓主要是因功赐姓。明史中记载:毛忠初名哈喇,西陲人,明正统三年(公元1438年)与都督蒋贵征讨尕儿只伯,大获全胜,升都指挥佥事,坚守边疆十年。明朝皇帝为表彰他,赐予毛氏。

另据史籍《史记》记载:毛胜,初名福寿,元朝右丞相伯卜花的孙子,因讨还湖广、巴蜀等处有功,赐姓毛。姓氏考略注:“明有伏羌侯毛忠,为赐姓。”

第四个渊源:源于各民族变姓,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毛氏在少数民族中的氐族、羌族、回族、蒙古族、满族、瑶族、土家族、维吾尔族、侗族、壮族、苗族、水族、彝族、仡佬族、哈尼族均有分布。在金朝时期女真人中就有毛氏,其中以氐族、蒙古族、回族等族毛氏名人为多。

⑴.氐族:

氐族是我国的古老民族,殷周到南北朝时期主要分布在今陕西、甘肃、四川等省,从事畜牧和农业,在两晋时期曾建立有前秦、后凉、成汉、仇池等国。氐族酋长姓毛者较多,如前秦的太傅毛贵,平东将军、兖州刺史毛盛,梁州刺史毛当,河州刺史和都督河、秦二州诸军事的抚军将军毛兴,毛兴之女毛氏是前秦王苻登之妻,称为毛氏皇后;前秦高陵氐酋毛嵩、毛受。西魏毛遐,又名毛鸿运,北地郡三原人,世为酋帅,官至骠骑将军、仪同三司,其弟毛鸿宾,官岐州刺史,孝明帝时因毛遐与毛鸿宾兄弟战功卓著,特改北地为北雍州,以毛鸿宾为刺史;另毛鸿显系毛遐乳母之子,劲悍多力,随毛遐,毛鸿宾战斗,多冲锋陷阵,官位散骑常侍,封县侯,后为广州刺史。

⑵.蒙古族:

以明朝毛胜和毛里孩最为闻名,毛胜系元朝丞相伯卜花之孙,英勇善战,以强悍著称,官至左都督、副总兵,封南宁伯;毛里孩是蒙古族鞑靼部落酋长,与另一首领孛来雄视中原,并屡犯塞下。明成化二年(公元1466年)攻扰固原、宁夏,入据河套地区。不久内部出现分裂,孛来杀其主马古可儿吉思,毛里孩又杀孛来,更立他可汗。后又杀所以可汗,遣使入贡,且屡扰延绥。

⑶.回族:

回族毛氏始见于明朝,据史籍《明史》记载:毛忠,字允诚,初名哈喇,西陲人。曾祖哈喇歹在明洪武初归附,起行伍为千户,战死;其祖父拜都从征哈密,亦战死;其父宝以骁勇充任总旗,至永昌百户。毛忠善骑射,常从明成祖北征,明宣德中出征边外,官至指挥同知。明正统十年(公元1445年)以守边有功得到皇上赐姓毛,第二年晋升为指挥使,明正统十三年赐名忠,后为甘肃左都督,封伏羌侯伯,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战死于固原。毛氏回族主要分布在新疆与甘肃一带。

得姓始祖:毛叔郑。

毛叔郑是周文王第八子,周武王之弟。周武王克商灭纣后,大肆分封诸侯。为巩固统治,亦封了不少同姓诸侯,其中将其八弟叔郑封于毛国,赐为公爵,叔郑曾在周任大夫,贤明有德,时称毛公。毛公子孙在周朝世袭卿士,毛国灭亡后,其后子孙以国为氏,称毛氏。并尊毛叔郑为毛氏的得姓始祖。

二、毛氏-聚集地: 迁徙分布

毛氏早期主要是在北方发展繁衍。

在春秋时期,毛氏家族由于发生内乱,就有徙居江南者。

唐末五代以后,毛氏除居于河南、河北、北京、山东、山西、甘肃者外,主要是称盛于江南。

毛氏是由周文王家族分封而来,其分封之地均在长江北部的黄河流域等地,也就是说毛氏早期居住活动之地主要在我国的北方。从史书的记载和毛氏人物的籍地也可证明这一点。

在史籍《姓氏寻源》中毛氏条下有:“周采邑毛即河南籍水毛泉也。”据史籍《路史》记载:“毛,伯爵;河南籍水傍有毛泉,近上邦。”这说明毛伯所封之地在河南籍水的毛泉。

西周时周文王之子郑从最早的封地今陕西华县转封到今河南宜阳(即毛泉)的毛国后,便以国为姓,产生了毛氏。因邓封地为毛,故称毛郑,又因其随武王伐纣有功,被封为伯爵,故亦称毛伯、毛伯郑。毛伯(郑)不仅是毛国的首领,还在周王朝中担任司空之职,总管土木建筑工程等事务,他的伯爵爵位可以由其子孙世袭继承。毛伯是位很有军事才能的大臣,他不仅跟随周武王伐纣建功立业,在周武王逝世、周成王继位后,还多次带毛氏部落的兵进行征战。

史籍《元和姓纂》记载:毛氏“周文王第九子毛伯受封毛国,因以为氏。支孙为周卿士,毛伯过、毛伯得并毛公之后也。赵有毛遂,汉有毛公治诗,赵人也,河间王博士毛苌亦治诗,为诂训。”

毛伯(郑)受封毛国后,他的子孙继承了他的爵位,并成为周王朝的卿士,在朝廷中担任官职。公元前626年周襄王曾派遣毛伯卫出使鲁国。公元前618年周襄王逝世,周顷王继位,因周王朝所辖国土大大缩小,经济困难,无钱安葬襄王,而又要讲究大周王室的排场,只好又派毛伯卫到与他关系密切的鲁国乞求安葬襄王的费用,这是周王朝建立以来第一次乞求诸侯出资安葬的事例,可见周朝已到了财政枯竭、穷困潦倒的地步。

公元前606年定王姬瑜即位,这时楚庄王已称霸天下,不断北侵,打败了晋、齐、宋、郑、陈、蔡等国,到达洛阳南郊的洛水,向周定王示威,定王不仅不敢责备楚庄王,还只好派王孙满去慰劳楚军。楚庄王便询问周朝镇国之宝的“九鼎”的大小轻重,意在逼周放弃权位。幸得王孙满的巧言答辩,使楚王未敢轻举妄动取代周朝,而是撤兵归国,使周朝得以延喘。周定王十四年(公元前593年)夏天,周宫殿内的宣榭被人烧掉,穷困潦倒的周王室无力修复。秋季,因去年王孙苏与召戴公、毛伯卫争夺执政权,王孙苏指使王子捷杀了召、毛二人,而另立召戴公之子召襄公,王室发生混乱。召、毛的党羽欲讨伐王孙苏,王孙苏被迫逃到晋国。

公元前524年毛氏家族内部发生变乱,周卿士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为毛伯,称毛伯得。毛伯得是支持周王子朝的,王子朝在公元前519~516年执政四年,他被支持敬王的晋军和召伯盈等打败并驱逐出王宫,王子朝只好于公元前516年10月携了毛伯得、尹氏固等大臣带上周朝的典籍投奔楚国都城郢(今湖北江陵北部)。这样,由于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争,袒佐王子朝,以失败而逃楚,致使毛国被宣布灭亡,其地被并人东周版图,但其后世子孙仍以毛为姓,只有少部分进入长江南部,大部分仍留在北方。

在东周和春秋时期,毛氏还是属于贵族,世袭毛伯仍在东周朝廷中担任要职,毛国也在新迁的东周国都洛邑不远,即在王畿之内,成为东周的卫星附庸国。史载公元前626年周襄王派毛伯卫出使鲁国;公元前618年周顷王又派毛伯卫出使鲁国,为求安葬周顷王之父周襄王的资金。待到公元前594年,王孙苏与召戴公、毛伯卫争夺执政权,王孙捷杀了召戴公和毛伯卫。公元前526年毛得杀毛伯过而代为伯爵;公元前516年召伯盈驱逐王子朝,王子朝及毛伯得等人带着周朝典籍投奔楚国。由于毛伯得介入周王位之争,因袒佐王子朝而以失败奔楚,这样毛国的土地被东周收归其所有,毛国宣告灭亡,毛国从立国到灭亡约为六百多年。灭国后,毛伯的家族重要人员有的跟随毛伯得奔楚,有的到了赵国(如毛遂即赵国毛氏后裔)等地,而普通毛国平民无路费,只好留在当地或附近从事生产劳动,但其子孙仍以毛为姓。

据左传记载:“召伯盈逐王子朝。王子朝及召氏之族、毛伯得、尹氏固、南宫嚣奉周之典籍以奔楚。”毛伯得当时亦带了自己的亲属及家将文官迁徙到楚国,以他为首的这部分毛氏家族成员就在汉水流域生息繁衍,其中有一支迁往庐江(今安徽庐江)定居,东汉时以孝行著称的毛义就是这支的后裔和代表人物;另外有一支迁徙到了巴蜀(今四川),汉朝的巴西郡(在今四川阆中)丞毛植就是这支毛氏的后裔和代表人物。

毛国灭亡,有点权力地位和经济实力的毛氏迁播四方。有一支迁往河内(今河南黄河北部地区,治所在怀县,即今河南武陟西南),随后在阳武(今河南原阳)定居,这支毛氏就是出了毛遂、毛苌、毛宝以及当代伟大领袖毛泽东的一支最为兴旺的毛氏。这支毛氏在此繁衍生活了800年,经历了战国、秦(此后称荥阳郡)、汉、三国、西晋几个朝代,人丁兴旺,名人辈出,从而使荥阳成为毛氏的望郡。西晋末东晋初,由于执政的司马氏皇族集团的残酷腐朽统治,使社会生产和人民生命财产遭受严重破坏,先后发生了“八王之乱”、“永嘉之乱”,当时处于黄河流域的北方又屡遭自然灾害,人民生活难以为继,而处于长江流域的江南则较为安定。以毛宝为首的毛氏将官随晋王室南迁过江,并为稳定建立在江南的东晋王朝出了大力,建有奇功,毛宝因功封州陵开国侯、征虏将军,其子毛穆之继承父业,后为扬威将军,督理宁州诸军事,因功封建安侯,食邑新安(今浙江衢州)。这支毛氏主系就由荥阳阳武迁徙到了新安,即食邑之地今浙江衢州定居。这支毛氏在此繁衍生息到北宋初年,有位叫毛休的人,他由朝廷任命为吉州(今江西吉水)太守,于是在他上任后不久即将其父亲毛让(曾官至南唐大理评事、工部尚书)及亲属迁入吉州龙城定居。

元末明初,吉州毛氏有位叫毛太华的人,因避乱迁徙到云南的澜沧卫(今云南丽江永胜),并在当地娶少数民族的一位女子为妻,生育了清一、清二、清三、清四等几位子女。明洪武十三年,毛太华带长子清一、四子清四到湖南湘乡县绯紫桥定居,十多年后毛太华逝世,清一、清四迁到湘潭韶山定居,毛泽东是清一的后裔。从韶山毛氏始祖毛太华到毛泽东是二十代。

毛氏的另一支迁徙到了吴国都城吴(今江苏苏州),因为吴国也是周族的宗亲(始封吴者为周文王的大哥太伯),有共同的血亲关系,而且估计毛国和吴国的首领有较好的关系,所以吴国才接纳。从毛氏人吴即被命为吴大夫,后又封公,也可看出这点。可惜好景不长,在公元前473年吴王夫差因中了越王勾践献西施的美人计,不听忠言而亡国,毛氏于是归隐山林,后代不甚发达。

毛氏还有迁徙到山东的,代表性人物有西汉山东泰山人毛莫如(字少路),他在哀帝刘欣执政时担任光禄大夫,是有名的儒者和清官,后来担任常山太守,有政绩。明朝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进士毛思义,为山东阳信人,官永平知府、副都御史、应天府巡抚。明末的毛霖,为山东掖县人,他写有一部名为平叛记的书,记述其亲眼所见崇祯年间叛将李九成攻莱州之事,颇具史料价值;清朝同为山东掖县人的毛式玉,是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进士,官翰林院检讨,他以喜欢收集书画碑刻文字,多藏善本著名。清朝中晚期的毛鸿宾,为山东历城人,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年)进士,官至两广总督。有流向山西去的,如唐朝山西绛州人(今山西新绛)毛若虚,官至御史中丞,以威震朝列,公卿恐惧而载人史册;金朝文学家毛麾,是山西平阳人(今山西临汾),金大定十六年(公元1176年)特赐进士出身,居中都(今北京),授校书郎,又任太常博士,终于同知沁州军事。清初泽州人(今山西晋城)毛一豸,系清顺治三年(公元1646年)进士,任户部郎中、兴安参议等职,为官清廉,曾督饷固原,被清康熙帝誉之为“清官第一”。

秦汉以后,毛氏在西河、荥阳形成两大郡望,后来分布全国各地的毛氏都是由二望发展而来的。约在汉唐时期,一支毛氏人从中原地.区迁居江西吉州龙城(今江西吉水),其后便在这里发展繁衍。唐贞观进士毛俦在授宏文馆校书郎后不久任岳州太守,成为湖南平江毛氏的开山祖。

唐朝末年,政治极为腐败,官吏贪污成风,土地的高度集中,使大量的农民破产失去土地,加之繁重的苛捐杂税,农民无力负担,这就为农民大起义创造了条件。公元859年裘甫领导的浙东农民起义,公元863年庞勋领导的徐泗地区农民起义,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是公元875年黄巢领导的中原农民起义,席卷了全国。中原地区长期处于动乱状态,迫使这一带的地主、百姓分别迁往比较安定的江南和巴蜀等地,其间著名毛氏文人毛文锡由河北高阳迁到成都府。

隋唐五代时期,中原战乱不息,使得毛氏大规模南迁,从此以后南方毛氏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到了宋朝,毛氏名人大量涌现,其中以江山、西安、富州、昆山等地为最多。居住在浙江衢州的毛氏家族,多推西晋的豫州刺史毛宝为其始祖,毛宝家族南迁后,经过数代繁衍与发展,有一支迁到信安(唐末改为西安),由于种种原因,其后裔分徙外地的颇多。梁武帝时毛元复自衢州迁居江山清漾。经过数代的发展,江山分杨柳派、疑湖派、广川派、沙村派、塘源派、店口派。据家谱载,宋初毛让自三衢迁居吉水(今江西吉水),宋咸淳年毛道自吉水徙居湘乡。北宋末毛晃自江山石门迁居衢州,复迁遂昌。南宋淳佑年间毛焕乐自江山詹塘迁龙底,元朝毛宝第三十二世孙毛衡之迁玉山双溪,明初毛宝第三十九世孙毛福生自广陵迁居上饶。

自北宋至今的一千多年间,毛氏的著名人物绝大多数都出在南方。其分布地为:今浙江衢县、黄岩、杭州、余姚、江山、温州、诸暨、遂安、松阳、宁波、萧山、吴兴、遂昌,江苏武进、昆山、常熟、宜兴、吴县、嘉定、阳湖、太仓,上海,安徽合肥、定远,江西南昌、新昌、丰城、吉水、鄱阳,湖南长沙、平江、湘潭,福建长泰、建安,湖北公安、麻城、浠水,广西富川,云南昆明,四川成都、洪雅、夹江、仁寿等地,几乎遍布江南。

到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1~1370年),其中的一些人在毛太华的率领下迁居云南澜沧卫(今云南澜沧)。明朝建立后,毛太华又率长子毛清一、第四子毛清四北上做官,居住在湖南湘乡北门外绯子桥(今湘乡火车站附近)。十余年后,毛清一、毛清四迁湘潭三十九都(今湖南韶山),并最终在此定居下来。不久,又有一支毛氏人在毛命传的带领下迁到这里。

毛氏家族总的趋势是中原地区向南方转移,而从南方向中原回流的很少。据河南省濮阳市卫生局毛鸿飞先生提供:南宋初年开封陈留毛氏先人为毛度,字叔度,派名诚十,生于宋崇宁丙戌年(公元1106年),宋高宗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进士,累迁侍御史兼左司谏,授通议大夫。他弹劾大奸臣秦桧被贬谪浙江余姚县丞,并始居于余姚,成为余姚毛氏的一世始祖。近至二十世纪四十年代,南下干部毛氏成员都是由中原往南迁的。约在十七世纪前后却有一位毛均平先生从江南来到中原落户繁衍后代,形成一支回迁中原的毛氏家族。他们就是居住在河南省通许县殊砂乡斗厢村的毛氏,此地位于古城陈留南九公里。

从清朝雍正年间开始,毛氏陆续有人移居台湾,后又有不少人到海外谋生。

毛氏人迁台湾省规模较大的是清朝雍正末年(公元1734~1735年),当时有毛、郭、蔡、李、龙、陈六姓合垦今台湾苗栗县苑里镇等地区,随后又有漳州龙溪毛氏人迁台南县。道光年间(公元1821~1850年),龙溪县田里乡人毛士剑以孝友祀台湾府学文庙,其后裔迄今仍盛传于台南县六甲乡。新中国成立前夕,蒋介石在大陆的国民党政权崩溃,于是带走了一批毛氏文武官员和名流学者进入台湾,这些毛氏后裔又有一些迁居于海外各国。

香港的毛氏大多是从大陆迁徙过去的,如著名学者、社会名流毛以亨,他是浙江江山人,早年参加过辛亥革命,后到法国留学,获巴黎大学博士学位,回国后任过上海法科大学、北京大学的教授,还担任过驻前苏联特罗邑领事馆的领事,回国后在内政部任职,抗战时期曾寓居香港,后回大陆,1947年任民社中央候补执行委员,1948年任过全国监察委员,1949年冬季迁居香港,任香港大学教授,1968年在香港九龙逝世,终年七十三岁,著有多部著作。大律师毛云龙是广东东莞人,香港大学毕业,后创办毛云龙律师行。他是香港名人,称为“太平绅士”,任过英皇书院同学会会长、元朗博爱医院壬寅年总理、保良局癸卯年总理、东华三院甲辰年总理。香港著名企业家毛凯之,原籍上海,曾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硕士学位,担任香港义丰行常务董事长,大来财务公司董事长,大公船务公司经理,还任过保良局的两届总理。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社长毛钧年,是香港文化名人。他曾获香港大学文学士学位,1985年任新华社香港分社副秘书长,两年后任副社长,主管文化教育,为香港回归祖国作出过贡献。生于马来西亚的香港名人和企业家毛浩辑,祖上是早年迁徙海外的华侨,他办有几家企业,担任英籍香港合记行东主,合记烟花公司董事会主席,阳光中国制品公司总经理。他喜爱体育,曾在五十年代末在广州体院学习过,任过香港体育会的主席,香港业余田径总会的首席副会长。

在香港土生土长的著名记者毛孟静,是香港毛氏较年轻的一代,她的祖籍为浙江宁波,不过从出生起大部分时光是在香港,为多家中外传媒机构采访,以敏锐的观察力与尖锐的词锋闻名。她所采写的访谈集成书,颇有影响,另外她还写小说,出版有毛孟静小小说选危城记等作品。

美国毛氏也是由中国大陆和台湾、香港等地迁移而至的,有的是当年赴美当劳工的华人,其后代发奋图强成为企业家、资本家和科学家等,有的是旧中国社会名流定居于美国,其后代在美生活,有的是留学后而留下从事科研工作,还有一些是台湾军政要人的后代。例如在袁世凯执政时期任“人才内阁”总理熊希龄的夫人毛彦文女士,本为美国密西根大学毕业,获教育学硕士学位,回国后任过上海复旦大学教授,1935年与熊希龄结婚后从事慈善救济事业和抗日救亡工作。熊希龄逝世后,她当过参议员、“国大”代表,为社会名流。1949年赴美国,后来在华盛顿大学任教,直到1962年退休才回台湾养老。著名美籍华人科学家毛昭宪也是1949年移居美国,任哥伦比亚大学医学院整形外科研究室主任,他因对软骨和关节医学研究有突出贡献而被选为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改革开放后他受聘为上海、成都科技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荣誉教授,奔波于美国和中国讲学。毛河光生于上海,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在美国罗彻斯大学地质系攻读博士学位,后因成绩优秀,留在美国从事研究工作,成为华盛顿卡耐基研究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由于他开创了超高压实验新方法,研究以激光和同步辐射技术探测物质在超高压条件卜的变化,在物理、化学、材料、力学、地球和行星科学方面颇有贡献,获得美国国家多项奖励,美国国家科学院选他为院士。中国科学院对他的贡献十分重视,希望能为发展中国科技携手合作,他毅然答应,1996年被选为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毛氏在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地区有不少后裔,据新加坡、马来西亚华人抗日史料记载,1942年被日寇拘杀的就有华侨毛其贤(三十三岁)、毛开松(二十三岁)等人,在日本主要集居于琉球群岛,据何光岳先生考证,有一支毛氏从河南宜阳毛泉迁徙至临海郡(今浙江临海市)后漂海至琉球,其中又有一支继续东迂至玻里尼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还有一支则南迁而成为毛利人,分布于新西兰各地。现代也有毛氏在日本定居,如写有较著名的《日本虫子》一书的毛丹青,北京大学毕业,1985年分配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工作,1987年到日本,开加入日本国籍,他的日语和中文都很好。

如今,毛氏分布甚广,尤以浙江多此姓氏,约占全国汉族毛氏人口的31%,广西、四川、湖南亦多此姓,上述四省毛氏约占全国汉族毛氏人口的62%。

毛氏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六位的大姓,人口约四百三十二万余,占全国人口的0.27%。

郡望堂号:

1.郡望:

西河郡:汉朝置郡。治所在平定(今内蒙古东胜)。东汉朝移治离石(今山西离石)。

荥阳郡:秦朝置郡,当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魏国正始三年(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当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

河阳县:汉朝置县,治所在今河南省孟县西。

北地郡:战国时秦国置郡。治所在义渠(今甘肃宁县),西汉移治马岭(今甘肃庆阳),东汉移治富平(今宁夏吴忠)。

2.堂号:

西河堂:以望立堂。

荥阳堂:以望立堂。

舌师堂:战国时平原君有食客毛遂。秦国进攻赵国时,平原君向楚国求援,毛遂跟着平原君出使楚国。平原君和楚王谈判,直到中午也未能达成出兵援赵的协议。毛遂就拔剑胁迫楚王,晓以利害,遂订了楚国出兵援助赵国的条约。回到赵国,平原君夸奖毛遂说:“毛先生三寸舌抵百万之师!”毛氏因以舌师为堂号。

启思堂:永思堂:思成堂:睦族堂:学仕堂:敦本堂:长发堂:传诗堂:注诗堂:四诗堂:

敬爱堂:合敬堂:大雅堂:顺备堂:爵德堂:宗经堂:文振堂:忠庆堂:志事堂:九鼎堂:

三、毛氏 历史名人:

最早的毛姓名人当推家喻户晓的谋士--毛遂。毛遂为战国时赵国人,平原君门下食客,历来不受器重。赵孝成王九年(公元前257年),秦围邯郸,平原君到楚求救,他自荐同往。平原君和楚王谈判,不得要领。关键时刻,毛遂按剑而上,直说厉害,说服楚王同意赵楚合纵。平原君赵胜由此叹曰:“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于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于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毛遂从此脱颖而出,被平原君待为上宾。

毛玉:云南右卫军家子,弘治十八年(1505年)进士,任南京吏科给事中,多有政绩,死于狱中,赠光禄少卿。其先祖当为元末从吉州避往云南省,有可能是毛太华之后,因毛太华迁湘时,只有两个儿子随往。

毛伯温:安汝厉,江西吉水人,正德三年(1508年)进士,任御史、大理寺丞、工部尚书、太子太保等职。《毛氏族谱》说“二十一世,传至伯温公,官太子太保,兵部尚书”,可见他与韶山毛姓有渊源关系。这里的“二十一世”,是从江西吉水毛氏始迁祖、宋工部尚书毛让算起的,从毛让到毛伯温(北宋到明中后期),其间约500年。

毛恺:浙江江山(属衢州)人,嘉靖十四年(1535年)中进士,御史,太子太保。

毛先舒(1620~1688),清初文学家。字稚黄,又名,字驰黄,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明诸生,明亡之后不求仕进。曾从事音韵学研究,也能诗文,与毛奇龄、毛际可齐名,时称“浙中三毛,文中三豪”。有《潠书》、《思古堂集》、《诗辨坻》、《韵学通指》、《南曲正韵》等。

毛奇龄(1623~1713),清经学家,文学家。字大可,号初晴,又以郡望称西河,浙江萧山人。撰有《竞山乐录》等,著作编为《西河合集》。

毛宗岗:清初小说评点家,字序始,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曾评刻《三国演义》

毛少先:(公元1908~1983年),原名毛少轩,江西安福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毛会义:(公元1914~1975年),江西兴国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毛和发:(公元1919~1999年),河南固始人。著名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少将。

毛人凤:(公元1898~1957年),字齐五,浙江江山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上将。

毛秉文:(公元1891~1970年),字慈衡,湖南湘乡人,同盟会员,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第十一军团军团长。

毛邦初:(生卒年待考),浙江奉化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少将,台湾省空军副总司令。

毛梦漪:(生卒年待考),江苏宜兴人,著名国民革命军陆军中将,台湾省陆军副总司令。

迄近代,迁居到湖南的毛姓经历数百年的发展,灵秀郁积而磅礴,终于在时势的推涌下乘时而起,出现了一代伟人毛泽东。、

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

毛泽东:(公元1893~1976年),字润之,湖南湘潭韶山冲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