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国学 | 五行相生相胜

五行相生相胜

早期的“五行”学说,是试图用水、火、木、金、土五种物质元素来说明世界本源问题,其最初的形式表现为“五行相杂”说。到了春秋战国时期,随着人们对这五种特殊实践的现象、性质及相互关系的进一步了解,便相继提出了“五行相生”说与“五行相胜”说。

所谓“五行相生”说,是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其表现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这一程式。这一学说大致产生于战国初年,主要保存在《管子》、《吕氏春秋》、《礼记·月令》等著作与篇章中。古人大致是想木生火,木头可以生火;火生土,火灭后的灰便成了土;土生金,金属是从土中挖出的;金生水,金属融化便成了水;水生木,靠近水的地方树木茂盛。

所谓“五行相胜”说,是认为“五行”之间存在着一种相互制约的关系,其表现为水胜火、火胜金、金胜木、木胜土、土胜水这一程式。这一学说大致产生在春秋末年,它主要保存在《左传》等典籍中。大意是水胜火,水一浇火就熄了;火胜金,火能融化金;金胜木,金可以伐木;木胜土,树木可以把土固定起来;土胜水,水来可以土掩。战国后期,邹衍把两者结合起来,提出“五行生胜”说,使“五行”间“相生”与“相胜”的理论进一步体系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