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伏羲画卦的神话学考察的论文

伏羲画卦的文言文翻译.doc伏羲画卦的文言文翻译伏羲台分3层,最上层为不等边8角形,俗称8卦台,又称伏羲画卦台。以下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搜集和整理的伏羲画卦的文言文翻译,希望大家喜欢!伏羲画卦台,相传中央是伏羲8卦亭,上悬伏羲先天8卦,8卦亭有石龟两只,各有1青石碑。1书“开物成雾”,1书“先天精蕴气伏羲8卦亭前侧有1方青石算盘。青石算盘散布算盘子。看上去,既象河图,又象洛书。但是细细1看,他既不是河图,又不是洛书。多少年来没有人能够揭开其中的奥妙。“石算盘”是伏羲画卦时的通灵之物,蕴涵的天机又是我们所能够理解的呢。伏羲8卦号旁有1棵古柏。人们称为“8卦柏8卦柏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相传是伏羲画卦泄了天机,惧怕天帝知道了搜出8卦来。因而将8卦埋在画卦台中央,为了便于查找,又从台东南角拔了1棵柏树重新栽上,作为记号。就这样左1脚,右1脚的夯实土。结果成了现在的南看南歪,北看北歪的模样。“8卦柏”是否是与伏羲的“8卦阵”有异曲同工之妙呢!神话学考察系辞通神明这里讲作为《易》的基础的8卦是史前时期的伏羲所创,这个说法是不是成立,过去的易学家都照着讲,没有提出甚么怀疑。但是,到了近代以来,人们才渐渐对此表示疑问。

目前考古发现的有关《易》卦的材料,最早的是殷商时的筮数。筮数是1连串的数字,有的是3个数字,有的是6个数字,这些数字可以按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转译为《易》卦。例如''逐一6881”,便是下震上巽的《益》圭卜。《易》卦源于筮数。已知的筮数实例以殷墟出土的几件为最早,有的利用于器物,如陶器、石器、铸铜用的陶范等,有些见于甲骨,时期都不早于殷墟中期,即殷王武乙、文丁时。在陕西等地的商末周初遗存中筮数的例子大为增多,说明周人可能比殷人更广泛地应用筮法,而且这类筮法已比较复杂成熟。顾颉刚在1929年撰《周易卦爻辞中的故事》1文,推定《周易》卦爻辞“著作年代当在西周初叶”,此说精确不磨,为学者所遵信。以此见之,《易》卦不可能为伏羲所画,伏羲画卦仅是1种传说,况且伏羲仅是1个神话传说中的人物,在历史上是不是实有这人还是1个问题。但是,“伏羲画卦”的传说却由来已久,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就曾说:“余闻之先人曰:'伏羲至纯厚,作《易》8卦'。”可见最少在秦汉间伏羲画卦的传说就已盛行。那末“伏羲画卦”的传说是如何产生的从伏羲到《易》卦,这其中包括着甚么样的文化意蕴本文试图从神话学的角度讨论之。

1、作为创世神的伏羲伏羲的名号,古籍中有许多写法,除“伏羲”(《庄子•人间世》)以外,还有“伏戏”(《庄子•大宗师》)、“伏牺”(《法言•问题》)、“包牺”(《易•系辞下》)、“宓m《汉书•古今人表》)、“庖牺”(《水经注•渭水》)、“虑羲”(《管子•封禅》)等。写法不同,皆为同音相转。《路史•后纪1》云:“伏、虑,羲、戏,字义皆同,史传或谓服牛乘马,因号伏牺,取牺牲以充庖厨因号庖牺最为鄙妄。按庄周等古书皆作虑戏,无作^者。且伏羲古或用戏,而牛之字未有用戏者,况伏岂得为服,御字乎故《世纪》云:'后世音缪,或谓伏中羲或作虑牛羲,皆失其旨'。”他在这里认为本来的写法应是“伏羲”,其它各种写法均是后世妄改。在中国古代传说时期的帝王世系中,伏羲被奉为“3皇之首”、“百王之先”,地位10分显赫。但是,1个值得注意的问题是,相对黄帝等中华民族的始祖,伏羲氏在古代典籍中晚出。最早记载伏羲的是出于战国中晚期的《庄子》,然庄子此公好古,“著书10馀万言,大抵率寓言也”。所言伏羲,亦虚亦实,亦神亦人,大都是托名设譬,借以形象说理,未可当作信史。《庄子》中关于伏羲的记载有5处,名号有3种写法,或记为“伏羲”、或记为“伏牛羲”、“伏戏”,前后不统1;身份混乱,或人或神;在古帝王中序列不定,或在禹、舜、黄帝以后,或在其前。

这说明在庄子时期,伏羲尚在传说时期、创造进程中,是1个不肯定的、还没有定型的人物。《史记》从黄帝记起,不为伏羲作传。东汉班固《汉书》突破《史记》的界限,将上古帝王从黄帝推至伏羲,《汉书•律历志》引刘歆《世经》言:“庖牺继天而王,为百王先。首德始于木,故帝为太昊。”《汉书•古今人表》中首叙伏羲,次列炎、黄,以伏羲为历史源头。至此,伏羲开始登上官定正史。晋代皇甫谧所著专述帝王世系的《帝王世纪》,上起3皇,下迄汉魏。3皇首列伏羲,言伏羲“继天而王”、“作8卦”、“造书契”、“作瑟3106弦”、“制嫁娶之礼”、“取牺牲以供庖厨”等,功业卓勋,伏羲被推为中华民族始祖、文化的肇始者。在***的古代典籍中,伏羲经历了1个从无到有,从神到帝,对伏羲的记载从混乱到系统的衍化进程。因此,伏羲的产生,是人们历史意识不断丰富的结果,借用顾颉刚的话,伏羲及其赫赫功业,是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逐步地“层累”地酿成的。事实上,伏羲首先是1个神话人物,是上古神话中的创世神祗。近人对伏羲最权威的考论是先辈学者闻1多所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