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甲午战争十年之前,日本对大清朝有多畏惧

好久之前写了咸丰皇帝的故事,总感觉余犹未尽。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过程来看,整个晚清政治,都是咸丰一朝的延续。

比如洋务运动,是1861年咸丰十年开始的,到1894年甲午战争,北洋水师全军覆没,标志洋务运动彻底失败。

重用汉人的政策,是从1857年咸丰六年开始的,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胡林翼等汉人掌握督抚大权。到慈禧一朝汉臣占据权力中心,张之洞,刘坤一,李鸿章,丁宝桢,彭玉麟,李鸿藻,翁同稣等。

不光是改革和用人方面,慈禧都延续了咸丰政策,而且在对外战争态度上都出奇地一致。

从1840年道光皇帝的第一次鸦片战争开始,到1900年大清对外的最后一次战争,就是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一个甲子六十年的时间,几乎所有的战争,都是在没有做充分准备的情况下发动的。

这完全不符合中国人对战争的理解,孙子兵法有讲,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多算胜,少算不胜,而况于无算乎! ”。对吧,老祖先几千年之前,就总结出了这样的智慧,知己知彼恐怕是最基础的战争常识吧。现在小学生恐怕都知道道理,慈禧为什么不明白呢?

如果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道光不了解西方列强实力的情况下发生的,敌我实力不明打输了,我们认了。

那第二次鸦片战争呢?这里讲一讲比较著名的八里桥战斗,清朝名将僧格林沁对阵英法联军的一场战斗。说起僧格林沁可是久经战阵的名将,剿灭过北伐的太平天国,和捻军交过手,可以说是清军将领里少有的实战经验丰富的王爷。后来还配合慈禧,恭亲王发动了辛酉政变,干掉了顾命八大臣,肃顺一伙人。

地水师变水泽节_地水师_地水师张劲东博客

这算是清朝顶尖军事水平的统领了,如果你是皇帝,用这样的人去对阵英法联军,你能不放心么?

毫无疑问,咸丰对他的军事能力非常信任。他要都不行,大清帝国就没人行了,对吧。

然后开始了战前准备,主将蒙古科尔沁郡王僧格林沁统率蒙古马、步兵17000人,驻扎在张家湾至八里桥一线,副都统伊勒东阿督带蒙古马队 4000人防守八里桥,直隶提督成保率绿营兵4000人防守通州,有1000名察哈尔蒙古马队由总管那马善统带,胜保率京营5000人驻守齐化门以东至定福庄一带,清军共计达30000 人。

英法联军各40000人,共8000人。

不绕圈子直接说战果,清军一万多人战死,30000大军折损过半。而英法战死5人。这里还要说一下,这可是清朝当时最精锐的军队,此役之后,北京再无可拿得出手的战斗队伍,守卫皇城的防卫任务。

地水师张劲东博客_地水师变水泽节_地水师

二战期间有一段不可思议的战事,波兰骑兵对战入侵的德国坦克部队,成为二战历史上奇葩的一幕。如果你去看看八里桥的故事,就会发现,这不过是骑兵对阵现代军队的又一次重演而已。

对比一下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伤亡22790人,英国伤亡523人(阵亡69人。战损比40:1.

第二次鸦片战争战损比,达到1000:1.

如果不是到了亡国灭种的程度,怎么会有人同意开启这样毫无胜算的战争。后来的淞沪会战,开战之前当时很多文化名人都主张,这仗不能打啊。打了就是亡国灭种,当时的国力和日本实力就是两个时代的战争,不能打啊。

所以淞沪会战打得特别惨烈,国军投入兵力总数大约七十多万人,日军投入兵力二十多万人,国军伤亡大约三十万人,日军伤亡十万人,战损比达到5:1.也有人说是7:1。

就是我们牺牲5到7个士兵才杀死一个鬼子兵。 这种比例在战前已经让所有人惊恐不已了,主和的声音四处弥漫。

而两次鸦片战争,战损高达40:1和1000:1 。哪怕稍微了解一下对手,进行过一些实战模拟,恐怕这样的结果都不会发生。

后来的抗美援朝战争,我军的武器是何等落后,对阵刚刚打完二战装备先进的联合国军队,战损还不到3:1.

打个比方,一个普通人和一个无恶不作的亡命徒发生了矛盾,在毫无胜算的情况下,谁会想着和亡命徒马上通过武力解决问题呢?

普通的处理方法,忍了。

有脑子一点的,我去找把武器再给你干。

聪明点的,去弄把枪,等亡命徒 放松的时候干掉他。

大清的选择就是,不能怂,直接干 。 完全不按套路出牌。

清朝这些战争失败,核心就在于决策者不了解实际情况下,做出不切实际的决定。

然后过了二十多年到了1885年,爆发了中法战争,当时朝廷有两派人,主和派和主战派。

慈禧作为帝国最高掌权人,她觉得这仗能打啊。1876年左宗棠不就收复了新疆么,现在南边越南又出事,打就是了啊。我堂堂大清帝国,你们这些西方强盗,远道而来都欺负到我家门口了,真拿我当空气啊。

既然要对法开战,那你就得备战吧。结果海战一塌糊涂,福建水师全军覆灭,好在后来陆战打了一些胜仗,挽回了一些局面。

这又是一次不对称的战斗,说是提前备战,这场战争也是打得稀里糊涂,在根本不了解敌我实力的情况下,就开始了这场战争。

战前的目的是保住附庸国越南,虽然打了胜仗但目标也没实现。越南还是被法国占领了。然后还仓促求和,打了一场莫名其妙的仗。

地水师变水泽节_地水师_地水师张劲东博客

当你仔细地去了解晚清,这几场对外战争,基本都是这个套路。了解情况的人不做主,做主的人,不了解情况。坐在决策位置的慈禧,皇帝,思维依旧停留在天朝上国,万国来朝的帝国荣耀之中,高高在上的皇威不可侵犯的样子。

真正干事的人,清楚地知道,我们和西方列强之间有多大的差距。对洋人忍辱负重,对慈禧忍气吞声,在夹缝当中猥琐发育,推动这个国家的发展。整个国家就像是一个虎头蛇身的怪物,外强中干的纸老虎而已。

就在1885年中法战争还在进行中,另一个附庸国朝鲜也出事了,1884年的12月,朝鲜政坛突发“甲申政变”。

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也是日本人捣鬼,当时中国正忙着在南边给法国作战,就把驻守在朝鲜的淮军统领吴长庆,的庆字营三营官兵调回国内驻防。

日本就抓住了这个机会,在朝鲜煽风点火,搞颜色政变,就发动了朝鲜的甲申政变,亲日的政党就掌握了政权。

当时还有另外一个驻扎在朝鲜的清朝将领,这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袁世凯,25岁的热血青年,事发突然啊,也来不及请示了。你想把电报打到朝廷,再等回复几天就过去了,黄花菜都凉了,袁世凯当机立断,组织军队对叛乱武装和背后的日本军队,发动了攻击。一举平定了叛乱,赶走了日本公使,袁世凯一战成名,成为北洋系大佬李鸿章器重的人物。

地水师变水泽节_地水师_地水师张劲东博客

日本当时也有对外出口做生意,在朝鲜就有很多利益。武的一手被袁世凯收拾了,生意还在做啊。日本就派了伊藤博文为全权大使出使中国,进行谈判,然后就签署了《中日天津条约》。

内容是:1.议定两国撤兵日期;2.中、日均勿派员在朝教练;3.朝鲜若有变乱重大事件,两国或一国要派兵,应先互行文知照。

按理说,中国在朝鲜打败了日本,为什么还会和日本签署这样的条约呢? 如果回到当时国内的情况,或许你就能理解。中法战争打得并不顺利,淮军的主力,都投入到了对法战场上了,包括台湾都在对法作战。如果这时候日本在挑起朝鲜战争,大清势必会陷入两线作战对大清国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而且朝鲜连着东北,满族人的龙兴之地,自然会引起慈禧这些满族人的恐慌。

索性就对日本采取了妥协的政策,尽快地把麻烦解决掉,破财保平安。

伊藤博文作为一个老政客,怎么可能不明白这些利益,当时就狮子大开口,胁迫清朝同意他的各种过分要求。

甚至一度嚣张到,不同意就不谈了,横得不行。

李鸿章,怒火中烧,惯的你们吧,直接对伊藤博文发飙:中国并未有错,若谈判破裂,我就只好准备打仗了!

听到这个,伊藤博文立马就怂了,乖乖地回到谈判桌,完成了谈判。

现在听起来好像很解气,其实这就是正常操作,有时候谈判就是漫天要价,利用各种力量角逐谈判桌上的利益。中美谈判你们也看到了,美国的要求你听起来也跟胡扯一样的。

当时伊藤博文也一样,当李鸿章说出要准备打仗的时候,这就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这就是我们的底线,不谈就打。对方已经亮出底线了,再漫天要价已经不可能了,只能回到实际。

李鸿章有这个底气啊,北洋总司令,差不多也算国家总理了,他不会像外交官一样给你胡扯。 说准备战争,那是代表国家的决策。

这次谈判李鸿章的强硬,让伊藤博文惊吓不已。十年之后伊藤博文在甲午战争之后,再次和李鸿章会到了谈判桌上,当这两位老熟人聊起这件事的时候。伊藤博文对当时的李鸿章还是胆战心惊,生怕搞出外交问题,惹怒李鸿章发动对日战争。

你现在站在日本的角度,甲午战争十年之前,日本是没有实力,或者没有充足的准备发动对清朝的战争。 当大清说要对日开战的时候,日本公使表现是瑟瑟发抖。

估计有人说你这是胡扯,我不信十年时间,日本就可以发生这么大变化。

你还真别不信,1885年大清的财政收入大概是8000万两白银,日本之后1885 年日本财政收入折合白银是5111万两。相比较之下大清比日本富裕多了,从人口到资源,日本都不能比。

而且日本当时内部党派问题也很多,到1885年12月22日,日本正式废除了原有一切体制,采用内阁制,设立由内阁总理大臣和各省大臣组成的直属天皇的内阁,伊藤博文为第一任首相。

地水师_地水师变水泽节_地水师张劲东博客

从这里开始,日本才开始凝聚这个国家的力量,推动这个向前发展。

这个时间节点开始,中日两国的发展走向了两个分岔路。所以很多人认为,甲午战争就是因为清朝老实人,一直落后,一直被人欺负,事实可能并不是这样的。

从咸丰到慈禧,最后的光绪皇帝,这半个世纪,清朝不是没有机会,而是掌权者从来没有去为这个国家谋划未来,一次次的错失时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