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江陵历史故事(雍正):你知道郝穴周公堤的来历吗?

 

周钟瑄台海留美名

诗曰

为治识大体, 为官性慈惠。

独行不愧影, 独寝不愧衾。

 

 这首“集句诗”的前两句是台湾学者连横先生(连战的祖父)在《台湾通史》中对周钟瑄的评语,后两句是周钟瑄对自己一生的评价,也是他对子孙的训诫。

 

江陵县郝穴镇的荆江大堤,往东行三公里处,有一段堤名叫“周公堤”(古名熊良工),已有二百八十多年了。这段堤是当地百姓为纪念清朝雍正年间的荆州知府周钟瑄。

 

周钟瑄,字宣子,生于公元1671年,卒于1763年。出生在贵州贵筑青岩骑龙寨(今贵阳市花溪区黔陶乡骑龙村)。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中贵州乡试解元(举人第一名),历任福建邵武县知县、台湾诸罗(今嘉定)县知县、山东高唐州知州、员外郎管台湾事、荆州知府等官职。

 

周钟瑄无论在哪里为官,都是勤政爱民,秉公办事,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为所在地方办了很多实事、善事。

 

如康熙三十五年在福建邵武县初任知县,就在当地建文庙、施教化,修茸南宋抗金名将李纲祠;在山东高唐任知州时,设“尚志书院”,捐款致送教师酬金,发给学生津贴。山东大使计划勘丈田亩,增辟税源。周钟瑄体恤民情,疏解民困,一再陈请缓办;

 

康熙五十三年(公元1714年)周钟瑄调往台湾诸罗县(今嘉义)任知县,诸罗虽然设县三十年了,但县城仍然十分荒凉,地僻人稀,居民不满三十户,既无城廓,也无衙署,仅以三间破房办公。诸罗所管辖的十八社都是“生番”(高山族),生产极为落后,除少数人种一点小米、芝麻外,大多数都是以捕猎为生。他们“不食火,以草蒙首,以兽皮蔽身”过着极其原始的生活。

 

康熙五十五年,大古伯山区番民(高山族)头目阿莫要求内附,归顺政府,周钟瑄盛情款待,使阿莫深受感动,十天后便亲率部落三千多人来归附,周知县立马安排“乃择平原而处之,授土田,给粮糗,使耕稼焉。”后又为当地建学馆、修城隍、摒陋规,并教民耕作,发给番民(高山族)耕牛、农具、种子,辟阡陌、广田畴、开沟渠、筑塘堰。教授番汉民众学礼,倡修诸罗县志,使番民由游牧民族逐渐转变为农耕民族。

 

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开发农田水利,引八掌溪水,疏凿溪泉引水灌田,至今嘉义三乡一市仍受宜,促进了台湾农业发展,改善了当地环境,使老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

 

周钟瑄在任三年,番汉和睦相处,民族团结,从未发生过民族之间相互残杀事件。他离任后,台湾地方官苛政于民,激起民反,暴发农民了起义,朝廷调福建制军入台镇压起义后,又命周钟瑄以员外郎的身份二次入台管理台湾事务。

 

他认为这次暴乱,是官逼民反,劝阻福建制军觉罗满宝不要滥杀无辜,应取“宽以柔之”的政策,善待被裹胁的起义民众,使很多百姓免做刀下之鬼。局势稳定后,周钟瑄捐款平粜,修废革弊,安定民心。

 

在他的治理下,台湾渐有开发,工商兴旺,社会安定,百姓一片颂扬声,官名青史长存。

 

台湾民众感其恩德,称所修建的塘堰命名“周公堰”,民间修建“周公祠”,并在嘉义市城隍庙为他塑像,与城隍、妈祖并列,供奉了近三百年,自今香火不断。每年周钟瑄生辰日,当地都要演戏庆祝,称为周公会。

 

2006年台湾嘉义市政府专门设立周钟瑄纪念日,每年举行秋祭大典,举办“周钟瑄论坛”等纪念活动。2014年9月13日,海峡两岸,贵州省贵阳市、台湾省嘉义市,两地联合举办了纪念周钟瑄的文化交流活动。

 

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周钟瑄改任湖北荆州知府,初到任时,周钟瑄见仓库储备粮食太少,自己带头捐谷三万石,设立义仓以备灾荒之年。在荆州任上时,周知府勤政爱民,事必躬亲。

 

雍正十年,监利县一万姓女子被县官判处斩刑,案卷上报到知府,周知府细审案卷后,认为案情有误,于是亲自到监利明查暗访,弄清了案情的真象,为万姓女子平了反,抵止了上司的压力,严惩了凶手,依法惩办了贪脏枉法的县官,被百姓称为“铁面阎罗”。因此得罪了湖北总督迈柱。

 

清朝雍正十一年六月,长江发大水,郝穴防洪形势严峻,以熊良工堤段,古三闾祠处最危险,经官民多日堵管抢险,终因水势凶猛,加之堤坝不高,堤脚不固,洪水漫过大堤,而致芦苇湾一带堤溃。

 

据荆州府志记载,溃口达三百一十六丈。大堤上树木和建筑一齐冲毁,千年的古三闾祠(屈原祠)也被洪水卷进溃口。江陵、监利两县,淹没在一片汪洋之中。

 

洪水泛滥,周知府征集数百条船支救人,并坐镇抗洪一线,数月不归衙署。在抗灾中,周知府拿出义仓储存的粮食赈灾,使受灾的百姓免受饥饿之苦。

 

事迹报到湖北总督那里,总督迈柱不为周知府请功,反而以“玩忽职守,延误堤工”罪名向皇帝参奏了一本。朝廷偏信迈柱的一面之言,但没有过激地处罚周知府,只是责令周钟瑄出资补筑堤坝。当地百姓都知道这不是周知府的过错,责任应该追查前几任失职官员。周钟瑄不和上司争辩,毁家集资八千五百两纹银,亲自在工地督促修建新堤长达三百六十丈(1200米)。

 

在工程上,周知府着重强调夯实基础,把堤基加宽。新设计的堤脚宽达十六丈,堤面有四丈,堤身高一丈七尺。雍正十二年初,大堤溃口处修筑成功,新堤工程质量超过以往任何时代。百姓感其周知府的恩德,在当地士绅和民众的倡导下,将这段堤命名为“周公堤”,并修建“周公祠” 立碑于堤上,以纪念这位廉洁的清官。

 

 二百八十多年的“周公堤”,今天翠柳成行,依然守卫在荆江之畔,为保护长江北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继续发挥作用,周钟瑄的功绩永远铭记在海峡两岸和荆州人民的心里。(感恩的句子经典语录张爱玲语录经典语录村上春树经典语录小王子经典语录江陵史志学会 谢 川)

Empire CMS,phome.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