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玄学的意义丨在信和不信之间 ,清醒的做出“活在当下”的决定

​周奇墨的一个段子:一个人生在5月20号,就是专一的金牛座,生在5月21号,就是渣男双子座,“这就让人觉得,他一定是5月20号晚上想明白了什么。”

星座、八字、塔罗和心理测验等流派的信奉者们有时还会互相印证:“果然,你们双子座都是INFP,所以你会抽到这张女祭司牌。”无论是外国玄学还是本土玄学,很多人似乎都是要信一信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在信和不信之间

犹疑和恍然之间做出活在当下的决定

哲学里有一些关于算命的学理反驳,最有名的一条悖论是:既然算命了,那肯定是认同宿命论,但真正认同宿命论的人不会妄想自己能改变命运,所以也是不会去算命的。

那算命的人到底是“宿命论”还是不信命还是只是想听到一些宽慰自己的话,但不要说的那么直接的,略带一点儿玄学的艺术渲染呢?但你们有没有发现,星座里边那些即使是算作缺点的,也说得特别温和,即使看到是缺点,你也只是会说一句:这个不准,无伤大雅!但如果是优点,那可是值得伴随性内在认同的。

当然了,也不能一刀切。有的玄学是实用主义的,比如围绕婚姻、子女、财富、福德看运势,为人们提供下一步要怎么走的建议。更多时候人或许并不是想通过算命改命,不过是希望了解自己,或者只是想倾诉内心那些在常态下无法表达的事情罢了。

毕竟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在2018年的数据,中国每10万人才拥有1.5名心理医生。与之相比,一副塔罗牌和一次MBTI测试,对大多数人来说显得更触手可及。在塔罗牌测试里,向占卜师描述困境,并听到占卜师的回应,或许都能让信众的情绪有所好转。当我们在现实中找不到安慰、找不到排解的出口,玄学那种说不清的神秘感,能够给我们一个把话说出来的出口,以第三人的视角帮助你了解自己。

用万维钢老师的一句名言说:你的计划,世界另有计划。这里的“计划”,其实也可以换成“秩序”。其实每次人类遭遇重大的灾难,我们都能深刻地体现了这一点,金融危机的爆发、战争的爆发、新冠疫情的爆发,往往都在人类预设的秩序之外,而且这样的情况在今天越来越频繁。

玄学是解释世界的途径之一还是宽慰自己的心理速效药

福柯的《词与物》副标题是:人文科学考古学,福柯所回答的核心问题是,人是如何一步步把自身作为研究对象的,或者说,人是如何一步步把自己放置到世界中心的位置的,人文科学以“人”为对象,心理学以“心理人”为对象,社会学以“社会人”为对象,文学以“人性”为对象,仿佛这个世界都是以“人”为中心而构建起来的,真理掌握在我们手里,而这一切其实只是人类知识所构建起来的幻想。

我们经常会说吃核桃能补脑,生吞蝌蚪能促进精子发育,天上的每颗星星都暗示着我们的命运。在《词与物》中也有这样的描述:这种根据相似性组织符号运作的做法,是文艺复兴时期的知识型。由于获取知识的途径有限,那时候,知识来源于魔术和博学。类似的我们传统中的吃啥补啥、以形补形也是同样的道理。

[法] 米歇尔·福柯著 董树宝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21年9月

欧洲中世纪的黑死病,当人们面对无法解释的死亡现象时,玄学、神学再次被搬上了权威的舞台。《传染病与人类历史》一书中讲述了两个例子:中世纪黑死病席卷欧洲时,欧洲人将这一致死病魔解释为上帝对人类罪孽的惩罚,人们纷纷祈祷、举办宗教仪式、在门柱上放十字架;还有一类被称为“鞭笞者”的宗教极端主义者出现,他们在道路上一边行走,一边用铁链和带钉子的鞭子鞭打自己,直到流血为止,以惩罚自己的方式承担上帝对人类的惩罚。天花的破坏力给人留下的印象太过深刻,以至于全世界各地许多宗教都创造了专门针对天花的神祇、女神或圣人。

/format/jpg'/>

《传染病与人类历史》[美] 约书亚·S.卢米斯 (Joshua S. Loomis) 著 李珂 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1-5

唯物主义逻辑得当

但却不如神秘充满魅力

许多作家会信玄学,卡波特从来不住13号房间,从来不在周五结束和开始工作(那他周五到底在干嘛?),狄更斯在睡觉的时候会坚持朝着北方。作家骆以军也很信玄学,最倒霉的时候他会重金找命理大师算命,星座只是上学的时候玩玩, “主要是为了把妹。”他认为星座跟紫微斗数完全不一样,更多在描述人,而不是像八字那样去聊将来有没有成就。我觉得这个区分挺有意思。

传统的易经八卦往往会更多的停留在现象上,而星座、塔罗聚焦到个人身上,是一种点对点的描述人的过程,起承转合、前因后果,最后走完一程,是有明确的结果呈现出来的。这或许跟中西方文化本质区别有关系,东方文化更加注重悟性、留白,意境的创造,所以在表达上更加含蓄;而西方更大胆、也更注重结果。 在所有的玄学中,恐怕恋爱玄学是常青树了,一部分人觉得现实生活没有什么能全然相信,于是要借助玄学,得到一些意外的希望。因为爱情本来就不属于“努力就有回报”的逻辑。就像马克斯·韦伯曾说的那样:

所有人都认识到了期望和经验之间的差异,都会对意义怀有潜在的渴望。

玄学的另一重意义命运存在“可塑造的固定性”

用阴阳五行的话来说,金木水火土统统都是一种“象”,而“象”并不拥有本质,它附着在不同事物上就会表现出不同的样子。一个人的“木”元素比较重,可能说明他做事比较有条理,就像逐渐开花结果的树木,也可能意味着他给人一种春天般舒适的感觉,而这些“可变化的意义”是可以在对话中形成的。

在中国,存在着一套复杂而古老的算命体系。但即使是这样,也没有那个专家或者学者能够把某人的命运提前预示的合乎逻辑,并且在后来得到充分验证的,那就说明“算命”这个事儿本身没有很强的逻辑自洽。更何况我们还有句关于流年古话叫: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十年难,不要放弃,下一个十年接好运。

人们感到绝望、觉得自己可能受制于一种更大的力量,但有时候,恰好是对“命运”的觉醒迫使他积极地和这种力量打交道,希望在算命的过程中得到点什么,在信和不信之间、犹疑和恍然之间做出决定,再一步一步地生活下去。这个过程本身,就十分动人啊。这或许也是现代人为什么热衷于各种形式的“算命”吧!专业人士的解读,加上自我独立的判断,即使不能改变命运,或许也能让我们在某一瞬间豁达的了解到自己,这何尝不是一种收获呢?

写在最后

许多人将期待投向玄学,也不一定是真的相信存在神秘力量,更多时候是想寻求心灵上的慰藉。像是中国台湾地区盛行的“观落阴”和西方的“灵媒”,都是通过某种媒介让生者与死去的亲人进行对话,询问他们在“另一边”是否安好,有没有什么未竟之事。得知逝者一切安好或完成他们的夙愿,得到宽慰的自然是生者。

《失业白领的职场漂流》一书中,美国记者、作家芭芭拉·艾伦瑞克发现,求职培训教练和广大雇主都在宣传MBTI性格测验,尽管研究发现该测验毫无科学可信度——在一项研究中,测试者中只有47%第二次测试得出同一类型;另一项测试则发现,数周或数年后再测,测试者中有39%-76%的人变成了不同类型。艾伦瑞克认为,企业喜欢用人格测验来评估和筛选人才,其实是为了把员工满意度的责任推卸到“契合度”这只替罪羊身上,让被拒或解雇有合理化的解释。

人性大概就是这样,虽然神灵已被祛魅,但在巨大的不确定和不稳定面前,现代和理性又似乎不敌孤独和恐惧。当努力就能成功的信念不一定有效,我们不得不费劲地去找到一个新的解释来理解世界。于是神学、玄学以各种形式繁荣起来,那么我们会怎么办呢?正如艾伦瑞克所说:

你要不就是去寻找塑造你生活的体制性力量,要不就是把你职业生涯中不可预测的起起伏伏归之于一个力量无限、永远关照每件小事的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