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于姓在元代前就是胶东望族,从全真教早期名单可见一斑

提到胶东地区的土著姓氏,姜、于、孙、初、丛等,是容易被人们想到的例子。

胶东于姓,相传为汉代名臣于定国之后,避乱迁居胶东半岛东端的斥山居住。因为年代久远,谱系已经难以考证,但此说一直较为流行。非但今人如此,元代修撰《齐乘》的于钦,也曾说道:“斥山,高门之族居此有千余家,东齐于氏皆斥山望也。”

或许是金元之际的战乱影响,胶东半岛在元代之前的资料,不管是官方史志还是民间族谱,留存下来的都不太多,现今能看到的记载,多数只能追溯到元代。不过,有一个体系的文献是个例外,那就是金元之际很是盛行的全真教。古代盛行刻碑颂德,全真教在历史上就留下了很多石碑铭文,从中可以对当时的风土人情,窥见一斑。

众所周知,全真教是王重阳所创立,他悟道之后,离开陕西的终南山,来到了胶东的昆嵛山,在这里陆续收下了七位徒弟,就是后来有名的“全真七子”,他们都是胶东当地人(丹阳子马钰 宁海人,长真子谭处端 宁海人,长生子刘处玄 掖县人,长春子丘处机 栖霞人,玉阳子王处一 宁海人,太古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

姓於_y姓女星和c姓男星结婚_l姓男星 t姓女星

以上全真七子算是第二代徒弟,而随着他们修行和名声的提高,也不断有新弟子投入门下,即第三代弟子。而在第三代弟子当中,就有不少于姓人,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位分别是于善庆、于道显和于志可。

于姓在元代前就是胶东望族,从全真教早期名单可见一斑

(乳山司马庄)

姓於_l姓男星 t姓女星_y姓女星和c姓男星结婚

关于他们的生平,都有碑文传世。就籍贯而言,于善庆和于志可都为宁海人,于道显为文登人,而这两个地方,现在也是胶东于姓有名的聚居地。

根据《甘水仙源录》记载,于善庆(又名于志道),字伯祥,宁海人,高门于公之后。按此,应该也是斥山于姓的分支。他的祖父于彦升,曾在县中任职,似乎就此迁居宁海城内,与马钰为邻。马钰得道之后,回到故里,于善庆闻名前去,拜师入门。此后,于善庆常年在陕西活动,被尊为“通玄广德洞真真人”,他颇为高寿,八十五岁时羽化。

于姓在元代前就是胶东望族,从全真教早期名单可见一斑

(文登大水泊)

为于道显作墓志铭的,则是金元之际有名的文人元好问(代表名句为“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惜的是,元好问重点回顾的是于道显后半生的成就,对于他的籍贯,提及不多,只说道:“离峰子讳道显,出於文登于氏。”这位于道显,是刘处玄的高徒。

于姓在元代前就是胶东望族,从全真教早期名单可见一斑

(大水泊街景)

另外一位于姓人,叫做于志可,他的字是显道,看起来跟刚才介绍的于道显有点相似,但两者并非同一个人。于道显是文登人,拜刘处玄为师;而于志可系宁海人,为丘处机的徒弟。

于志可的家世,是以上三人当中,介绍最清晰的一位。《甘水仙源录》记载道:“师姓于,名志可,字显道,冲虚其号也,宁海人,汉高门于公之后。父讳江,子六人,师其幼也。”也就是说,于志可也是宁海人,同样为斥山于姓分支,他的父亲叫做于江,生有六个儿子,于志可是最小的一个。

对胶东于姓有研究的朋友,听到“于江”这个名字,应该很耳熟。在乳山司马庄(金元属宁海州)于姓的谱系当中,金元之际的确有一位叫做“于江”的人。按照谱系上的说法,司马庄是由始迁祖于广建村,于江是于广的儿子,于江自己又有四个儿子,他们开枝散叶,逐渐形成有名的司马庄于姓支系。

于姓在元代前就是胶东望族,从全真教早期名单可见一斑

(司马庄街景)

史料中提到的于志可父亲于江,和司马庄族谱中的于江是否同一个人?因为参考内容相对有限,难做定论。不过就年代推测,可能性还是比较高的。至于四个儿子和六个儿子的不同说法,其实也并不矛盾,因为碑文撰写的时间早,描述的是客观情况。而族谱是后来修撰,有可能只记载有后人的分支。根据碑文的说法,于志可在十九岁拜师,应该尚未成家,结合后面的记载,基本可以断定他没有后人。并且在古代,入道也是出家的一种,相当于放弃原来的世俗关系。这样的话,族谱上没有记载,也可理解。

按照上述推论,于志可很有可能与司马庄于姓有关,那么于善庆和于道显又是什么家世?从同样的“宁海人,高门于公之后”的信息推测,于善清跟于志可应该是同宗,至少是斥山祖上的同宗。而于道显因资料太少难以推断,现在文登的大水泊,也是胶东有名的于姓聚居地,史料说于道显是文登人,有无可能就是大水泊一系?还有待进一步的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