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文化尘土‖被遗忘的下元节

我知道你在看哟

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_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节_大辽文化冬捕节

下元节的由来

三元节的说法起源于道教。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谓天官赐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诞生日分别为农历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这三天被称为“上元节”“中元节”“下元节”。

农历十月十五,是中国古老的"下元节"。此时,正值农村收获季节,武进一带几乎家家户户用新谷磨糯米粉做小团子,包素菜馅心,蒸熟后在大门外"斋天"。又,旧时俗谚云:"十月半,牵砻团子斋三官"。原来道教谓是日是"三官"(天官、地官、水官)生日,道教徒家门外均竖天杆,杆上挂黄旗。晚上,杆顶挂三盏天灯,做团子需三官。民国以后,此俗渐废,惟民间将祭亡、烧库等仪式提前在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时举行。

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_大辽文化冬捕节_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节

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节_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_大辽文化冬捕节

下元节的发展

古人很早就有关于下元节的活动记录了

《下元日五更诣天庆观宝林寺》

陆游

朝罢琳宫谒宝坊,强扶衰疾具簪裳。

拥裘假寐篮舆稳,夹道吹烟桦炬香。

楼外晓星犹磊落,山头初日已苍凉。

鸣驺应有高人笑,五斗驱君早夜忙。

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节_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_大辽文化冬捕节

下元节也有其独特的节令食品,以北京为例,过下元节时,家家户户都要做"豆泥骨朵"。"豆泥"就是红小豆做的"豆沙馅儿"。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这种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几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节令食品了。

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_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节_大辽文化冬捕节

从祭祀内容与对象的演变来看,下元节又溶进了许多农业生产中的祭祀风俗,使其又成为一个祭祀神灵、祈镶灾邪、祈求丰收的农祀节日。福建省莆田一带,下元这天傍晚,各家各户都要在田头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庄稼地滋润,农作物平安过冬。祭祀时,摆上斋品,将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诚。

大辽文化冬捕节_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节_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

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节_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_大辽文化冬捕节

下元节的落没

元宵节的兴盛,有着传统文化美好精神的支撑,背后除却道教文化、更有儒家文化的支撑。

中元节虽然没有元宵那么热闹,但是在佛教、道教、儒家几种文化的联合加持下,这个以“孝”为精神基础的“鬼节”并没有被人遗忘。

与之相反,只有道教文化支撑的下元节,慢慢就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而道教团体自身理论更迭也产生了诸多问题,无法适应社会需求,那么自然而然,就成为一种“弱势文化”。

但是!

允许有文化的落没,就允许有文化的复兴

复兴下元节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说复兴,并不是说一定下元节要全民大张旗鼓都来过下元节。其实,让下元节的合理文化内容能够在时代中得以延续,有关的节日民俗能够有选择地继承下来,让有心过这个节的国民同胞有一种选择的余地,应该说就已经很好了。

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节_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_大辽文化冬捕节

下元节是一个严肃庄重的民族节日,庄重和内敛是节日的基调。此时所穿的节日汉服,应该适应这种节下元节日氛围。大红大绿、过于喜庆、过于活泼的汉服都是不合适的。综合考虑,我们建议,下元节,男子可以穿色调庄重、低沉的深衣常服,在拜祭时可以着玄端等更庄重严肃的衣服。女子可以穿色调较深的深衣、襦裙等。

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_大辽文化冬捕节_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节

家中祭下元水官,祈祷消解困厄,生活更加舒心顺意:在同一副几案上进行就可以了。纪念完祖先之后,再次焚香、祭酒,向下元水官诉说生活的苦厄与烦恼,求祈生命之路更加安详顺意。这个过程中,在垫子上正坐即可,不必行拜礼等礼节。为了营造节日氛围,可以在正厅下、几案旁等处悬挂提灯(一般的灯笼即可,灯笼色调应庄重平和)。

武陵山文化生态保护节_下元节的来历和风俗_大辽文化冬捕节

湖北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

官方微信

上一篇
中国信鸽信息网

下一篇
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