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命理 > 正文

什么是干支计时纪年

什么是干支纪年法_干支纪时法如何计算_计时干支纪年是什么意思

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在中国古代的历法中,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被称为“十天干”,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叫作“十二地支”。十干和十二支依次相配,组成六十个基本单位,两者按固定的顺序互相配合,组成了干支纪法。

天干地支据说其发明者是四五千年前上古时期的大挠氏。例如唐代刘恕在《通鉴外纪》中就引古书说:“(黄帝) 其师大挠……始作甲子。”大挠作甲子虽是传说,但从殷商的帝王名字叫天乙 (即成汤),外丙,仲壬,太甲等来看,干支的来历必早于殷代,即在3500年之前便已出现了,在殷墟商代考古发现的六十甲子表的残片也证实了这一点。

一开始,古人仅是用天干来纪日,因为每月天数是以日进位的;用地支来纪月,因为一年十二个月,正好用十二地支来相配。可是随之不久,人们感到单用天干纪日,每个月里仍然会有三天同一干,所以,便用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分别依次搭配起来的办法来表示不同的日期。具体方法为以一个天干和一个地支相配,天干在前,地支在后,天干从申开始,地支从子开始,60年为一周期。

如《尚书·顾命》就有“惟四月哉生魄。王不择。甲子,王乃洮颂水,相被冕服,凭玉几”的记载,意思是说,四月初,王的身体很不舒服。甲子这一天,王才沐发洗脸,太仆为王穿上礼服,王倚着玉几坐着。后来,干支纪日的办法就被渐渐引进了纪年,纪月和纪时了。

干支纪年真正萌芽应该是在西汉初,始行于汉成帝末年,通行于东汉以后。虽然也有不少人认为中国在汉武帝以前用干支纪年。可是,这就是太岁纪年,用太岁所在纪年,干支表示十二辰 (把黄道附一周天分为十二等分)。木星11. 862年绕天一周,所以太岁约86年走过一辰,这叫作“超辰”。此时,干支纪年也有使用,在颛顼历上,西汉武帝太初元年 (公元前104 年) 是太岁在丙子,太初历用超辰法改变为丁丑。汉成帝末年,由刘歆重新编订的三统历又把太初元年改变为丙子,把太始二年 (公元前95年) 从乙酉改变为丙戌。由此知,西汉时期的干支纪年存在与太岁纪年转换的一些混乱。

到东汉时,历学者没用超辰法。所以太岁纪年和干支纪年在太始二年表面一样。汉章帝元和二年 (公元85 年) ,朝廷下令在全国推行干支纪年。从此干支纪年固定下来,并一直延续至今未再混乱。